传习录翻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在何处?

之前谈过《学而》前三句的逻辑关系,不过没有提这个“说”字,因为当时并不理解,今天通过看《传习录》,有了新的理解,这个“说”字,可以说是核心之一。

有人说《论语》就可以浓缩在一个“学”字上,一个字点明了这部书的主旨。不过不加上“习”的话这个未免大打折扣,如果少了一个“说”字,那么可能也是缺少了方向的。

中国人的“学”可以说是象学,从一个美好的形象中去感受,去体悟,去践行,这是“学”,在这一点上跟科学是有很大差别的。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比如《诗》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这里就描述了一个君子的形象,多么美好啊,多么让人神往,要向其“学”。《大学》中也引用了这段,主要是讲“止于至善”当是如何,其实也是用了一个象来描述“至善”的样子。

“而”字在《论语》中出现很多次,基本上都不是转折,不是然而,更像是并列,类似“而且”,但又不是纯粹的并列,如果用“而且”就显得特别生硬,有一种《论语》独有的韵味在,用我们一位学友的话说,就是在这种松散的结构中去体会内在的逻辑性。

时,有频率感,但是又没有强制的意味,没有告诉我们每天要习,每时每刻要习,这同样是《论语》美的所在。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说文解字·习部》:“习,数(shuò)飞也。”所谓“数飞”就是“屡飞",即为反复飞来飞去的意思。鸟这样飞翔,当然是幼鸟学习飞翔。许慎认为“习”字是由“羽”和“白”(“白”为古“自”字,“自”又为古“鼻”字)组成,因而理解为小鸟学飞时很吃力,不停地喘息,因而“习”字当从“自”。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习,数飞也,从羽,从白,会意,数飞则气急见(现)于口鼻,故从白。”确认“习”的本义为小鸟学飞。《礼记·月令》:“鹰乃学习。”其意思是小鹰学习飞翔。 ——来自“百度百科”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习”称为了“学”的关键,就是从向外的“学”,通过“时习”,转化为内在的东西。我总是有一种感觉,道理没有不懂的,可是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没有“时习”是问题所在,那么道理就像“知识”一样,是并不为我所用的。而真正能够为我所用的东西,必然是如潜意识、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类似不需要去琢磨的。而往往我们要去琢磨的事情又是被利益所蒙蔽的,导致我们可能会选择错误。

所以“习”是将“学”从外转向内的一个固化的过程,“数飞”这个过程绝对不能少,否则我只是知道,了解而已;能够“习”到我们用筷子吃饭不戳到下巴,不送进鼻孔中,运用自如的状态,这才是孔子和《大学》要追求的境界,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自然而发。

如果不认真思考,这个字好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其实“之”恰恰说明了“习”的东西,就是“学”的东西,学是知的过程,习是行的过程,一知一行才是全部,缺一不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终”,知行合一。

而这个学的是什么呢?看起来并没有说,如果我们从《大学》中,直接搬“三纲八条目”出来,还是有点儿牵强。我觉得学还是从“象”中来,而并非博闻强识之学。

而这里学的东西,最终应该在“说”字上有体现的,才是完整的。

说,悦的意思,为什么悦呢?学习会快乐吗?我们的学习很痛苦啊,这是大多数人思考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博闻强识”当中了。

而通过不断地琢磨和去看各种注解,会发现为什么会“悦”。《孟子·告子上》“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意为天理使我高兴,这个就跟我吃好吃的,我看美景美色我高兴是一个道理了。心要同天理合而为一,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当我们做了亏心事的时候,不说亏心,哪怕是稍微有一点儿过失,多少都会悔恨自己,甚至始终都不能原谅自己的。而当自己理不亏,哪怕万夫所指,自己也能够心安理得。

所以这个“学”的和“习”的都是这个天理,而这种能够让自己的心和天理同一的结果是能够让自己愉悦的,那么这也就有了一个方向,学、习的并非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习。这就是为什么要助人为乐吧!

不亦X乎?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这个“不亦”是很关键的,“悦”可能有多种,耳目鼻舌身都能带来愉悦,是能够通过感官刺激直接获得,并不断强化,而把这种愉悦当成了人生的追求,从而离“心”的愉悦越来越远,此处的“不亦”我想是告诉我们不要忽视这种内心带来的愉悦吧,从口耳鼻舌身满足需求来说无可厚非,但是从“心”出发等同重要。

总结

我们现在的翻译通常是,学习了然后温习,这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儿吗?这样的翻译其实也有其一定意义,不过偏离了孔子想要表达的思想太远了,这样的话跟后文“有朋”、“人不知”就变成了三句完全割裂的话,变成了三条道理。其实孔子的思想都是一以贯之的,《论语》每一句都有其思想的传达,松散而又严密,看似没有说谁学,学什么,怎么学,可是都在其中。

所以最后还是要做让自己内心快乐的事儿,当要做某件事已经明显让我感觉到这个事情会给我带来悔恨、懊恼的时候,多半这个事是不合理的,当选择让自己心安的事儿,这样反复“习”得来的我想应该不会差!这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的感觉了吧!最终要修得的是心与性合一。

获取海量国学资源,添加 微信:675971625  备注:卜风堂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597162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ame158.cn/4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