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水神兽趴蝮(中国镇水神兽)

文:张甦

2018年第一尊镇水神兽出土时的相关报道

编者按:在安徽泗县的古隋唐大运河河段,文物部门曾在2018年和2020年于此发掘出了两尊镇水神兽。目前此两座镇水神兽安放在泗县博物馆中供人参观。这两尊镇水神兽是古隋唐运河出土文物的很小一部分,但见证了本乡本土悠久的历史和曾经辉煌的文化。本文作者是泗县文旅局文物管理人员,此文是其相关论文之一。

摘 要:镇水兽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中用来镇压水害的一种器物,是镇水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安徽泗县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段,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其出土的镇水石兽,是重要的运河出土的水工文化遗产,对其文物研究和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的探析,从中了解我国古代运河水文化习俗,丰富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利用。

关键词:运河;镇水;石兽;文化

我国古代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弱,尤其是长期面临水患灾害的困扰,自古以来一直与之进行着斗争,在此过程中衍生出了形式多样的镇水器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镇水文化。在古代的一些水利工程中,较为常见的镇水器物诸如神人、铁牛、铁剑、塔楼、庙宇等,其中石兽也是我国镇水器物中的一个重要种类。2018年4月,安徽泗县曹苗段运河岸边出土的一尊石兽,造型精美,雕工传神,是安徽运河出土的一件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重要文物。笔者通过对该器物的探析,解读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以期了解安徽运河水工遗存,发掘运河文物价值,促进地方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利用。

镇水神兽趴蝮(中国镇水神兽)

2018年第一尊镇水神兽出土现场

1 镇水兽的种类及其风俗信仰探析

神兽信仰是我国水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古代桥梁、码头等处均较为常见,或为石雕或为铁铸。如2013年1月,成都天府广场钟楼地下发现的犀牛石刻,其风格特征属秦汉早期的石雕艺术品,早在秦汉时期,即有铸石犀“以厌(压)水精”的习俗。1989年8月,山西永济市黄河岸边的蒲津渡遗址出土四尊铁牛,据史料记载考证为开元十二年(724)所铸,以镇河水。此外,镇水兽中较为著名的还有沧州原开元寺前的铁狮子、昆明盘安江畔的铜犴、北京后门桥上的趴蝮等。而泗县运河出土石兽造型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该石兽通体长118厘米,宽30厘米,高45厘米,为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石兽形体精美,呈趴伏状,周身及腿脚遍布鳞片,状如龙鳞,头部扁平,布满狮首状鬃毛,整体形态又类似麒麟,整尊石兽仪态威严,神态生动,与下方长方形底座浑然一体,堪称精品。通过石兽体态造型分析,与传说中的趴蝮造型近似,趴蝮(或作叭嘎、蚣蝮),传说此兽极擅水性,尤喜以河妖为食,因此又名吞水兽、吸水兽等,为龙生九子之一,是专职于镇水的神兽①,其常饰于石桥的拱顶、望柱、桥翅、栏板上②。明代杨慎撰写的《升庵外集》中将其列为龙的第六子,一方面寄托了人民希望它能够镇水伏妖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能起到装饰桥梁的美观作用。关于趴蝮作为龙子说法较为普遍,但因其为神话传说,实际生活中难以有具体实物加以印证,而趴蝮作为先民创造的一种传说神物,自然也无具体清晰的形态特征,难有确凿依据。因此,泗县运河出土的镇水石兽,通过对其形态特征加以探析,与传说中的趴蝮形象十分类似,初步判断其为镇守运河的趴蝮神兽。

我国镇水习俗久已有之,是我国传统厌胜文化的一种伴生发展。厌胜亦为“魇镇”,“厌”通“压”,为镇压之意。古代迷信传说中,通过利用某种诅咒或者器物达到制胜、制服的目的。水患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较为普遍的一种自然灾害,先民深受其祸,对于水患无力抗争之时,通过放置镇水神兽于河边,祈求消弭水害,达到风调雨顺。龙在我国水文化中作为能够掌控风水的神灵,可以吞云吐雾、行风布雨,具有强大的法力,一直被尊为司水之神,龙以其矫健的雄姿、威严的神态成为中华民族象征③。在我国民间,各地都有规模不一的龙王庙,江河湖海也都赋予不同龙神的驻守之所,每遇旱涝灾害,百姓大肆祭祀龙神,祈求五谷充裕生长,而保口计之需。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也被赋予了不同的身份和功能,如:赑屃,可负重物,能身负山岳,背土填水;螭吻,口舌阔硕,平生喜好好吞物,常为吞脊之兽,属水性,多置于殿脊两端,用作避火镇邪之物;狴犴,形似猛虎,体态威严,平生好讼,能够明辨是非,颇具正义,常被立于狱门上部,以镇邪祟;等等。趴蝮则作为性喜吸水的龙之九子之一,《水东日记》曰:“好饮者曰叭嘎,石桥两旁俯水兽是也。①”每当河水泛滥时,趴蝮因擅饮可降低水患,也能够降服水怪,保佑河岸两侧一方百姓平安,成为河岸附近居民的守护神。龙之九子常被民间百姓奉为神灵,用以镇宅地、压水患、守庙宇,成为百姓心中的司水显圣的瑞兽。

2 镇水石兽的价值探析

镇水石兽作为重要的水工文化遗产,在历史、文物、艺术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探析泗县运河出土的镇水石兽的历史内涵、艺术风格和民俗文化等,对于泗县运河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研究有重要意义。

2.1 镇水石兽的历史价值

泗县运河出土的镇水石兽历史价值突出,经安徽省文物专家鉴定是具有宋元时期风格的石刻文物,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经沿线实地调查和走访,该石兽为泗县东八里桥构件,原有四尊,分别位于桥梁两侧,兽尾嵌于桥孔侧面,兽首面向河面,桥梁原为三孔石拱桥,后经战乱破坏,现存两孔,约30米长、7米宽,是安徽大运河段重要的水工遗产。据泗县地方志记载,泗县境内桥梁众多,有记载的桥梁即有48座,史书记载八里桥在州北,而在州东八里(4千米)处记载为“陡门桥:州东八里。相传桥下有龙潭,久旱,掘之求雨,辄应”②。而州东南十里(5千米)为魏家集桥,即与今水口魏庄历史位置相吻合。根据后期运河实地勘测,现东八里桥距离泗州老城墙处即约4千米,而水口魏庄距泗州城东南亦约5千米,两相印证,可判断现东八里桥即为州志记载陡门桥也。现东八里桥始建年代不可考,通过运河石兽的年代特征判断,此桥始建年代较为久远,或为宋元时期修建。而镶嵌如此巨大的镇水石兽于桥面,结合现存桥梁规模,可以想象此桥建设时的规模和工艺。而作为一个县邑小城,在运河岸边修建体量如此大的桥梁,也能间接反映泗县当时运河沿岸的交通水利的繁华。据史书记载,由于北宋灭亡,宋金分治,通济渠逐渐湮没废弃,后于南宋初年失去漕运功能。今天的大运河通济渠段基本埋没于地下,而大运河泗县段作为通济渠唯一一处活水故道遗存段,至今仍然发挥着水利灌溉的功能,被列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段之一。2013年3月,在东八里桥东侧1千米处清淤过程中,曾发现一块明清时期的运河漕运纪事残碑,记载泗县运河漕运规章。综上可见,泗县运河并未因通济渠河道的废弃而失去功能,后期仍然继续沿用,因而宋元时期运河上面仍需修建一座規模宏大的桥梁以满足水利交通之用。通过镇水石兽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特征,研究其所蕴含的文物内涵,对于挖掘泗县地方运河文化,具有较为丰富的历史价值。

2.2 镇水石兽的文化价值

镇水石兽作为运河岸边的祈福神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其身上所体现的地域民俗文化。泗县地处淮河沿岸,历来水患频发,长期以来深受水患困扰,古泗州便于康熙十九年因洪水灾害而沉于洪泽湖底。受自然原因影响,泗县龙王等水神信仰较为普遍。东八里桥下即有龙潭传说,当地附近居民多有认此桥作“搬不动的干爷”,以求护佑。桥对岸50米处至今仍保留一座清代龙王庙,每逢节日村民即有祭拜之俗,每遇干旱,人们就以草扎长龙沿河巡游,以祈雨水。泗县运河镇水石兽与东八里古桥、龙王庙共同成了当地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对于运河镇水石兽的认识,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封建迷信的产物加以否定,而要認识历史科学的局限性。古代科学水平低下,人们对于自然的适应能力极为有限,在水患灾害治理方面能力较为薄弱,因而人们希望借助神灵的庇护而求得福祉。自古以来,人们沿河而居,以运河作为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运河功能的正常使用,可以保障一方百姓生活。运河作为泗县重要的河流,镇水石兽立于运河桥梁之上,以求镇水安民,与地方风俗相融合,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通过发掘运河镇水石兽文化的内涵,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一种斗争精神,对于现今社会水患意识的培养,提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较好的社会教育意义。

镇水神兽趴蝮(中国镇水神兽)

图为2018年泗县出土的镇水神兽

2.3 镇水石兽的艺术价值

泗县运河镇水石兽地域特征明显,通过其石质判断,石材与泗县北部山体石质相同,其与著名的灵璧石系出一脉,可初步推断其为地方本土雕刻加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元时期的泗县雕刻艺术水平,同时也说明泗县地方对于灵璧石的加工利用历史。运河曹苗的镇水兽与记载中的趴蝮形象极其相似,与北京后门桥的石兽总体形象相接近,但也有十分鲜明的雕刻特点。较之北京镇水兽雕刻粗犷,泗县运河镇水石兽则整体雕刻十分细腻。石兽周身鳞片层次分明,分布有致,兽颈鬃毛线条细腻,毛发根根可见,兽脚趾爪清晰可辨,神兽二目凸出,双耳倒竖,整体面部形态怒目而视,颇具威严感。尤其是石兽嘴部叼着一条鱼,鱼尾雕刻十分清楚,而鱼头部分没有进行雕刻,仅雕刻身尾部分,似乎已被神兽所食,设计者的这种手法,独运匠心,使得神兽的孔武形象跃然生动。整尊石兽在形象设计和雕刻技艺方面显示出了当时的一种高超技艺,艺术价值突出,也是泗县雕刻艺术史的重要文物发现。镇水石兽不仅起到镇服水患、防避水害、安澜畅运、祈求吉祥的精神寄托之外,从建筑设计、景观构成方面还具有更重要的装饰艺术作用①。通过对泗县运河镇水石兽雕刻技艺的研究,进一步发掘宋元时期泗州地区雕刻工艺文化,可以较好地展示地域工艺文化特色。

3 镇水石兽的开发利用

泗县运河镇水石兽的出土,是研究安徽运河地域文化遗产的重要文物,对于地方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较好素材。

3.1 挖掘文化价值,开展地域文化旅游

镇水石兽作为安徽地方运河水工遗存的重要实物,地域文化内涵丰富,通过文物价值的发掘,进而开发其旅游文化资源价值,研发设计成地域运河旅游景观点,都是较为难得的研发资源。运河镇水石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治水实践的活动状况,是安徽运河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开展,发挥文物活起来的价值作用,都有值得研发之处。镇水物什是开发地域运河文化价值,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目前,安徽泗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正在开展相关规划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复制仿制的方式将其在运河岸边进行展示,打造成为运河公园的一处水工遗产景观点,展示运河水利文物形象,让参观游客直观感受泗县运河的地域历史文化,了解地方运河人家的风土乡情,讲好运河故事,阐释好运河文化内涵。

镇水神兽趴蝮(中国镇水神兽)

图为2020年泗县出土的镇水神兽

3.2 挖掘艺术价值,研发旅游文创产品

镇水石兽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特色,其形象设计独一无二,既代表了一种运河水工文化,同时也是地方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镇水石兽作为龙之九子的形象内涵,更是赋予了其保佑一方人民的神话色彩,而其自身也与泗县运河沿岸居民的社会风俗息息相关,成了安徽地方运河的不可多得的一尊祥瑞。因此,通过其艺术价值的挖掘,研发成为旅游文创产品,是十分稀有的文创资源。安徽泗县地方博物馆可以将其进行设计加工,进行实物展示,也可以打造成把玩器物和观赏物件,放置在身边或者办公场所,寄托着一种保民安身的美好寓意,使之开发成为泗县运河形象标识,生动展示地方运河文化底蕴,也富有意趣和文化内涵。

镇水神兽趴蝮(中国镇水神兽)

泗县出土的两尊镇水神兽

4 结语

安徽泗县运河石兽的出土作为安徽运河重要的文物遗产,丰富了安徽地域运河文化内涵的研究,也是安徽地方镇水习俗的一种体现,与地方社会文化密切关联,体现了泗县先民对于生活的一种祈望,充分反映了古人战胜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和积极态度②。对于镇水石兽的认识,镇水文物不应以封建迷信产物之说对其一概否决,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的科学成就,具有科学价值③。此外,通过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背后,我们应该深入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在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十分微小,必须顺应自然、利用自然、适应自然,从镇水石兽身上所体现的人们对于水患灾害的克服意识,提高我们对于自然灾害的认识,更为科学合理地做好为现代运河水利的保护和利用。

获取海量国学资源,添加 微信:675971625  备注:卜风堂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7597162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ame158.cn/1854.html